山西省不仅是大豆的传统优势种植区,而且是大豆生产的“三高”区——油脂和蛋白质含量高,产量高。近七年,山西省的大豆播种面积在291万亩到304万亩区间波动,产量基本维持在35万吨左右,无论从种植面积、品种支撑、栽培技术、优质优价等方面,山西省大豆可挖掘潜力都很大。那么,潜力到现实有多远?
稳产还要变高产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日照充分,全年实际日照时数2200-3000小时,是华北地区光能资源高值区,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多10-20千卡;温度资源质量高,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具有种植大豆的良好自然条件,适宜不同熟期大豆生长,收获季节日温差较大,有利于大豆特殊的高能量积累要求。
据省种子总站统计,人称“西北大豆王”的刘学义育出的品种推广面积占我省大豆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我省大豆实际种植面积在450万亩左右,现在林下套种的没有纳入统计口径。”刘学义说。除了轮作区,在丘陵沟壑干旱区也可以种植抗旱的品种,发展高产大豆。此外,太行山和吕梁山1500万亩的干鲜果经济林里也有套种大豆的空间。
与此同时我省还存在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低下问题,由于政策支持不足,科技研发、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关键环节缺少支撑,大豆产业很难实现良种良法规模化发展。以种植方式为例,吕梁山里的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及残垣区人均土地多,气候干旱,因为稳产而成为多数农民的种植选择。但是不少农民种植方式落后,抓不住科学的播种收获时机,“和刀耕火种也差不了多少,广种薄收。”刘学义介绍。而在太行山上,黄淮海大豆主产区之一晋城市泽州县采取麦豆轮作,35万亩夏大豆采用防缠绕大豆免耕覆秸播种技术,基本上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
效益不比玉米低
山西省地形南北狭长,北高南低,气候生态类型复杂,大豆生态类型多样化,从南到北几乎囊括了我国黄河一线至黑龙江的各种熟期和栽培类型。我省多年来已经选育出一批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新品种,其中国审品种占全国的9%。沁水县端氏镇的复播大豆,连片种植400亩的优质大豆加工品种 “晋豆25号”,获得过153公斤的最高单产。临县兔坂镇农技员高新明种植“晋豆21号”25亩,平均亩产150公斤,成为晋西黄土丘陵区的样板。
目前,我省注重发展优质优价大豆,有机大豆、小粒大豆和39克菜用大豆、牧草大豆、芽用豆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其比较效益和种植玉米已经没有明显差距,全省有机大豆认证面积已经有20万亩。
据介绍,在韩日市场上,百粒重十克以下的大豆价格都在每公斤14-16元左右,而这一品类正成为我省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菜用大豆俗称毛豆,农民地头亩收益可达5000元左右;牧草大豆的亩产量达1.8-3.4吨,收益可达1000元左右,
转变习惯告别粗放经营,绿色高产栽培要舍得投入,提高国产大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差异化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需要政府在品种选育、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精准出手,靠科技支撑补齐短板。
干旱是我省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成为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一道坎。大豆抗旱能力强,不绝收成为旱作区发展大豆产业的优势,在不绝收前提下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攻关节点是将无效降雨变为有效降雨。
近年来,我省在大豆产业上试验示范了地膜覆盖技术,平均可增产50%,最高亩产可达306公斤,但目前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农民的成本核算和土地的面源污染上。“可以学习甘肃等地的经验,建立塑料厂,让农民拿旧地膜换新地膜,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减轻白色污染。”省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杨军说。除此之外,植保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常年使用小麦除草剂,土壤中存在残留,大豆产量也会受到影响,我们这里前两年曾出现大豆不结籽的情况,也可能有除草剂的原因。”河津市技术推广站站长曹建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