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近几年,我国杂粮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目前全国种植面积1.1亿~1.3亿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7%,增长幅度8%~10%,总产量1700万~21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4%,增长幅度5%~6%。 但总体来看,杂粮种植面积增长幅度不大。原因主要是杂粮生产供给与消
近几年,我国杂粮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目前全国种植面积1.1亿~1.3亿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7%,增长幅度8%~10%,总产量1700万~21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4%,增长幅度5%~6%。
但总体来看,杂粮种植面积增长幅度不大。原因主要是杂粮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处于平衡状态,现有产品基本满足了当前人们的消费需要。
现有的杂粮产品主要是杂粮米、杂粮面粉和各种杂豆。杂粮产品开发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对杂粮的认识不断深入,就需要丰富的杂粮食品来满足生活需求,但目前杂粮食品开发滞后,杂粮主销区人们喜欢传统食品和主食食品缺乏,杂粮消费难以进一步扩大,消费总量没有进一步增加。

一、杂粮生产
杂粮不是主要粮食,为商品性生产,种植面积、类型、品种,要根据市场价格和销售情况确定。要想取得良好效益,需提高杂粮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供货能力。但目前,杂粮生产现状不容乐观。
1.品种现状。
(1)品种混杂。全国审定、鉴定、登记的杂粮品种很多,但优质专用品种很少,真正投入生产、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不多,转化为加工产品的更少;已推广且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普遍混杂严重,许多名优品种缺乏提纯复壮,商品质量下降。如:芸豆英国红、荞麦温莎。
(2)缺乏商品性评价。杂粮品种评价长期注重于适应性、丰产性,缺乏对商品性的关注,品种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等很少进行评价与鉴定,与品种密切相关的生产、加工、出口行业往来很少。育种家不了解自己品种的商品性、适口性、加工品质及用途;企业家不懂品种、不懂产地、不了解杂粮生产;推广部门长期注重小麦、玉米生产,不了解杂粮生产,对品种更不了解。如:荞麦制米品质、芸豆的蒸煮品质、黄米的适口性。
(3)种子无人生产。国家尚未将杂粮种子列入管理范围,没有专门的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机构,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长期处于无序状态,审定、鉴定、登记的杂粮品种没人组织生产繁殖,是杂粮品种无杂粮种子。因为杂粮种子多为常规种子,种子不易控制;杂粮种植面积小,种植需求量少;经营杂粮种子经济效益低,种子企业不愿意经营。发展杂粮生产首先是要组织杂粮种子生产,这是全国杂粮生产发展的瓶颈,没有杂粮种子发展杂粮生产只是空谈。
2.生产现状。目前,杂粮生产多是传统种植技术,劳动强度大,用工多,生产成本高,种杂粮赔钱成为杂粮生产的问题之一。必须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如轮作倒茬、机械化等。
二、杂粮进出口
1.出口量减少。杂粮曾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主要为芸豆、绿豆、荞麦、小豆等。2000~2008年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约80.5万~166.7万吨。2009年开始下降,其中,2014年103.9万吨,2015年93万吨,2016年113.2万吨;豆类杂粮出口量一直高于谷类杂粮,2016年豆类出口63.9万吨,谷类出口49.3万吨。
2.进口量增加。杂粮已是我国重要的进口产品,2012年以前每年进口量118万~363万吨,2014年以来呈上升趋势,以谷类为主。其中,2015年进口谷类2148.1万吨,进口豆类96.1万吨;2016年进口谷类1181.1万吨,进口豆类104.7万吨。
3.用途及影响。高粱:进口高粱单宁含量低,不易酿酒,用于饲料。大麦:用于啤酒生产。豌豆:沿海地区由于粉丝和食品加工。绿豆:通过边贸或组织生产再运回国内,导致绿豆价格下跌。薏苡:通过边贸进口或在境外组织生产再运回国内。
三、杂粮加工
1.多为初加工产品。杂粮产品非常丰富,但仍以米、面、豆为主,只是在包装形态、形式、设计上不断改变,内容与20多年前没有多少变化。
2.供求平衡。杂粮米、面、豆等以粥料为主的产品加工发展已有20多年,目前供求基本平衡,即便因自然灾害造成减产,也很快能恢复。
3.主食食品缺乏。发展杂粮食品加工,解决吃杂粮难的问题,是进一步发展杂粮生产的动力。
4.传统食品尚待开发。杂粮传统食品各有特色,但多数是手工制作,食用范围仅限于杂粮主产区,主销区很难见到。因此,加快传统杂粮食品工厂化生产,是杂粮加工的必由之路。杂粮普遍缺乏面筋,弹性延展性差,限制了在食品加工中的广泛应用。但传统的水饺、粽子、汤圆为杂粮加工提供了样板。杂粮与大米、小麦面粉配制混合米、混合面,可解决单食大米、小麦面粉的营养单一问题,实现营养互补,解决杂粮的适口性和加工工艺品质问题。
四、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1.完善产业链。
(1)解决品种问题,提高商品质量。研究现有品种加工品质、加工工艺品质,优质品种提纯复壮,建立种子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包装、集中播种等。
(2)推广先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轮作倒茬、抗旱耕作、生产机械化等。轮作倒茬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种植效益;抗旱耕作技术如一次性施肥、抗旱播种和抗旱品种选择;生产机械化包括筛选适于机械化的品种(如分枝节位高、抗倒伏、有限开花、不炸荚、穗柄短而直立、抗落粒的品种)、精量播种(免间苗、少间苗)、机械耕作、机械收获、机械脱粒和集成配套技术如蓄水保墒、镇压等。
(3)建立生产基地,提高供货能力。整片、整村、整乡推进良种种植区域,推广优质专用杂粮品种;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与杂粮加工、营销企业合作,根据加工需求和市场预测,建立适度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先做精做细,再做大做强;杂粮基地必须良种良法配套,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供货能力。
2.尽快开发杂粮食品。开发杂粮传统食品:经工厂化生产、冷链运输,解决主销区杂粮主食问题。配制混合食品原料:配制以大米、面粉为主的混合米、混合粉,既解决杂粮缺乏面筋难制作的问题,又基本保持了大米、面粉的适口性。开发早餐杂粮食品,如杂粮糊、粉、片、米、瓣等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要。
3.搭建杂粮产业平台。因地制宜搭建杂粮育种家、推广生产机构、机构营销企业对接平台,促进各产业链之间的衔接。
4.加大杂粮宣传力度,打造杂粮品牌。